對話 | 蓋世汽車CEO、蓋世汽車資訊部總編 周曉鶯
撰文 | 蓋世汽車編輯 鐘琳
“中國的速度絕對是世界頂流。”在蓋世汽車最新一期開展的C Talk高端系列訪談中,馬瑞利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樊堅強博士(David Fan)先生如是感慨。
如果將視線拉回2019年,在經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車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等一系列磨難之后,所有觀點都已宣告“汽車產業的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且緊隨其后是長達三年的抗疫期,或許誰也不會預想到,今日的中國汽車產業將實現觸底反彈,由傳統動力時代的跟隨者,躍居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引領者”。
根據公安部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經過十余年的政策引導、扶持與培育下,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000萬輛,占據全球新能源市場半壁江山,且目前仍以每月70萬輛增速快速攀升,提前三年實現原“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20%”的新能源汽車中長期發展規劃早已成為既定事實。

基于此,樊堅強博士對未來數年內中國車市充滿信心,也正是瞄準這一產業發展趨勢,“馬瑞利將持續加大在互聯系統、自動駕駛、駕乘體驗、車燈與感知、電動化、精益推進與動力等技術領域技術研發、產品導入等布局工作,抓住歷史發展新機遇。”
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馬瑞利始終秉承創新和卓越制造理念,開創了包括800V發卡式扁線電機、百萬像素級DLP數字前照燈、基于攝像頭控制的自適應激光遠光前照燈等諸多技術領域歷史先河,常年穩居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前列。

800V發卡式扁線電機;圖片來源:馬瑞利
2019年,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康奈可(Calsonic Kansei)與馬瑞利正式合并,一家匯聚了歐洲創新基因和日本工匠精神的全新企業由此應運而生。目前,新馬瑞利的業務范圍覆蓋包含車燈與感知、電驅動、熱管理系統、智能座艙、駕乘動力、動力系統等在內的10大業務板塊。
可正如樊堅強博士所說,在中國汽車市場逐漸壯大的當下,想要決勝未來全球汽車市場,除持續創新驅動發展外,進一步提升在華本土化,將是其服務中國市場,以及應對諸如疫情、地緣政治等突發事件的關鍵決策之一。
且不只是馬瑞利,越來越多外資企業都將中國視為角逐未來的重要“戰場”。
可是,想要“打贏”中國市場,單純的技術引進恐難滿足中國汽車產業瞬息萬變的市場格局以及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這無論是對企業本地化研發、生產以及服務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處在你追我趕的階段,作為一家外資企業,“2022年,馬瑞利集團賦能中國團隊在中國市場更多自主決策權,秉持‘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樊堅強博士如是說,“馬瑞利在中國所要做的不只是純粹的國產,而是高度的本土化,唯有這樣更好跟上中國節奏,服務中國市場,最終將優秀的經驗沉淀反哺全球市場”。
截至目前,馬瑞利已在中國15個城市布局,包括30個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并將持續推動在新能源、智能駕駛等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
他進一步透露,“我們的目標是融合老馬瑞利的創新、賽車文化,和康奈可的工匠精神、質量文化,再加上中國速度,創新+工匠+速度‘三位一體’打造馬瑞利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直接點說:“China for China是第一步,第二步將是China for Global”。
以下為訪談實錄:
周曉鶯:簡單介紹一下馬瑞利集團的基本情況?
樊堅強博士:現在的馬瑞利,由此前FCA旗下老的馬瑞利與CK控股(CK Holdings)旗下汽車零部件公司康奈可(Calsonic Kansei)兩家百年企業合并而來,是一個全新的馬瑞利。
基于兩家的合并,集團業務覆蓋范圍擴充至車燈與感知、電驅動、熱管理、智能座艙、賽車系統等十大業務板塊。
—— 假以時日,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汽車強國 ——
周曉鶯:從今年數據來看,中國整體車市表現超乎預期,尤其是在電氣化、智能化領域高歌猛進。您如何看待當下車市繁榮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樊堅強博士:回看近年來中國車市走勢,自2018年進入下行趨勢,經過2019年-2020年的蟄伏,終于在2021年有所好轉,個人認為未來2022年-2027年,中國車市都將持續緩慢增長的態勢,對此我們抱有非常好的積極心態。
基于此,馬瑞利中國將持續加大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相關技術領域研發與產業化投入。
周曉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數十年來,我們一直感慨中國是一個汽車大國,但并非強國。但基于近年來中國汽車電氣化、智能化轉型,在您看來,現在的中國算得上汽車強國嗎?
樊堅強博士: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個人認為,中國正走在從汽車大國向強國的路上,但如果將現在的中國定義為強國的話,可能還未到時候。
現階段,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本土新能源車企正在加速出海,這是一個整車企業壯大的必由之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基于我國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多年深耕經驗,中國本土整車產品在全球市場中將逐漸處于領先地位,假以時日,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汽車強國。
在供應鏈方面可能要滯后一些,但伴隨整車企業走向全球,站穩腳跟,我相信勢必也將走出多家躋身國際前列的本土零部件企業。
周曉鶯:前面您聊到有很多車企開始將在華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歐洲到日本,這對于馬瑞利來說是不是更有發展優勢?
樊堅強博士:全球化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如比亞迪等本土OEM走出去,另一個則是通用汽車等外資OEM在華生產再反向輸出海外。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作為一家全球布局的跨國零部件企業來說,都可以滿足各類形勢下各類企業的不同需求。
—— China for China是第一步,第二步是China for Global ——
周曉鶯:當前,受疫情及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汽車供應鏈似乎正從全球化逐漸轉為區域化甚至是地域化,您如何看待這一趨勢?
樊堅強博士:這個趨勢非常明顯。馬瑞利集團全球戰略一直強調本地化為本地化,在當下供應鏈安全問題越發被重視,馬瑞利集團正持續加大本地化投入,致力于進一步提升整體國產化率。
周曉鶯:您提到外資企業需要加強本土化,才能更好地和市場相互融合,這對于企業而言是不是挑戰很大?
樊堅強博士:這個文化挑戰是巨大的,這也是馬瑞利全球戰略調整的原因所在。
伴隨中國汽車市場逐漸壯大,對于服務的響應速度、成本的極致要求以及智能化的追求有著中國所獨有的特色文化,是其他任何一國文化都難以滿足的。
為了進一步滿足中國市場的快速迭代和發展,馬瑞利在2022年賦能中國團隊在中國市場更多自主決策權,中國區總裁直接受全球CEO領導。高度的本土化,才能更好跟上中國節奏,服務中國市場并可以將一些良好的經驗反哺全球市場。
我們認為,China for China是第一步,第二步可以是China for Global。
周曉鶯:您如何看待中國速度?
樊堅強博士:中國現階段正處在你追我趕的階段,整體發展節奏在全球都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中國的速度絕對是全球頂流。
—— 歐洲創新基因+日本工匠精神+中國產業化打磨 ——
周曉鶯:作為一家注重新技術研發的國際企業,從分工上看,馬瑞利中國與全球的研發是否同步?還是會有研發重點、方向的不同?
樊堅強博士:與很多企業不同,馬瑞利的創新文化多源于賽車。事實上不只是歐洲,全球絕大多數賽車上所應用的最新技術都源于馬瑞利,如全球首個柴油共軌概念設計、首個達1000bar高壓噴射系統以及首個800伏發卡式扁線電機等等。其中,馬瑞利更是憑借1000bar高壓噴射系統榮獲2021年度PACE獎項。

超高壓汽油噴射系統;圖片來源:馬瑞利
在從賽道到公路的創新技術產業化轉移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中國對于速度、成本以及性價比的追求,遠超其他主要汽車市場。
基于此,我們的目標是延續歐洲創新基因,持續加大在華產業化研發投入,致力于通過高度本土化研發將成本降下來,從而滿足中國汽車市場的需求。
周曉鶯:現在似乎每個賽道都很卷,馬瑞利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樊堅強博士:結合老馬瑞利的創新文化和賽車文化、康奈可的工匠精神和質量文化,再加上中國速度,創新、工匠、速度“三位一體”造就了如今馬瑞利的獨特競爭力。
—— 鉆研車燈創新,為智能汽車賦能 ——
周曉鶯:伴隨智能化發展,如今的車燈開始變得不一樣,幾乎所有上市的新的智能電動車車燈,都被賦予了交互的定義,而不只是照明單一功能。您如何看待這一技術變化趨勢?
樊堅強博士:如你所說,車燈在近兩年的變化非常快,由單一的照明功能,不斷融入智能交互、個性化等屬性。
車燈與感知是馬瑞利的重點業務之一,在全LED、矩陣LED、Micro LED、激光和數字大燈等技術領域曾多次開創歷史先河。比如應用在梅賽德斯-奔馳 邁巴赫上的全球首款百萬像素級DLP數字前照燈,應用在寶馬8系上的全球首款攝像頭控制的自適應激光遠光前照燈,應用在奧迪R8上的全球首款激光遠光前照燈,以及應用在標致雪鐵龍DS7上的全球首款自適應全LED (RGB)。其中,應用在瑪莎拉蒂3200 GT上的全球首款LED尾燈更是榮獲紅點設計大獎,引領全球車燈創新潮流。
源于諸多成果沉淀,馬瑞利提出了3個360度的概念。第一個是360度照明,第二個是將燈與所有傳感器合而為一,實現360度感知,另外便是360度投影。

集成了激光雷達、遠紅外攝像頭以及未來可用的可見光無線通信傳感器的智能大燈Smart Corner?技術;圖片來源:馬瑞利
基于這3個360度概念,馬瑞利推出了集成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攝像頭、遠紅外攝像頭以及未來可用的可見光無線通信的傳感器在車燈內的Smart Corner?智能大燈技術。在解決掉車身布滿傳感器的造型痛點同時,還可以在車燈外透鏡上集成清潔和加熱等功能,盡可能簡化制造工藝,并大幅降低傳感器支架、線束、安裝和標定成本。
周曉鶯:接下來智能車燈的發展趨勢如何?
樊堅強博士:基于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發展,“車燈”的定義將不只是車大燈,還將延伸至格柵燈、數字大燈、投影燈等等,且都將迎來高速發展。

智能發光格柵;圖片來源:馬瑞利
周曉鶯:除了外飾,馬瑞利在內飾燈方面有怎樣的布局?
樊堅強博士:與外部一樣,馬瑞利在車內也有3個“360度”的概念。
首先是,360度視訊屏,其次是包括頂棚星光頂在內的360度氛圍燈,以及360度智能表面。
其中智能表面,結合電子技術及內裝技術,將電子功能與裝飾融為一體,將很多機械的功能件隱藏掉,盡可能簡化設計。
—— 聚焦智能駕艙,致力“域”控未來 ——
周曉鶯:現階段,智能駕艙似乎已經成為很多新能源新車的標準配置,馬瑞利在這一板塊都有哪些布局?
樊堅強博士:馬瑞利集自身在座艙電子的豐富經驗,在智能座艙領域布局多年,屬于全球最早推出該類產品的公司。
現階段,我們的主流產品包含了座艙域控制器、高端座艙顯示產品等等,深受市場喜愛。接下來,我們還將在2023年陸續向市場推出新一代整合度更高的座艙域控制器以及具有行業最高水準的大屏幕一體高端顯示器,敬請期待。
周曉鶯:您如何看待當前汽車電子電氣架構以及域控制器的變化?
樊堅強博士:隨著車輛電子化程度逐漸走高,控制單元正在從分散式到域控制器再到中央控制的發展進程中,現在我們剛好到中間的域控制階段。
馬瑞利在域控制器領域的布局,現階段主要專注在智能駕艙領域,如可以控制氛圍燈以及智能表面的智能座艙域控制器,以及可以控制車門的域控制器等等。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實現高度集成化,通過一個“域”控制座艙內所有功能。針對未來艙駕融合的趨勢,馬瑞利也有很好的規劃和布局,未來我們可以提供融合了360度照明、360度投影、360度感知、以及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等所有功能的超級域控制器。
周曉鶯:馬瑞利如何組建軟件團隊?
樊堅強博士:軟件是汽車智能化發展的關鍵要素,馬瑞利集團尤為重視,并于近期在印度成立了全球軟件研發中心,以滿足全球汽車市場對于無人駕駛、智能駕駛時代對汽車相關產品的軟件需求。
中國方面,得益于中國在軟件應用層的強大實力,馬瑞利在華軟件團隊將主要聚焦于架構、核心層面的構思,以及與OEM等合作客戶之間共同研發工作,以自研+外包的方式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
—— 碳中和,是戰略問題更是技術問題 ——
周曉鶯:近年來““雙碳””是個熱門的話題,馬瑞利在這方面都有哪些動作?
樊堅強博士:馬瑞利非常重視“雙碳”的必要性,為此內部開過多次高層會議進行探討。
當前,全球各國就碳達峰、碳中和達成共識,但本質上它仍需要落地技術層面。簡單來說,“雙碳”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原材料怎么輸進來,另一個便是企業如何加工再將它輸出。整個加工的過程,無外乎兩點,電力來源以及上游供應鏈把控。
其中電力,馬瑞利所強調的是綠色創新,即通過節能將能耗降下來,為此馬瑞利集團提出一個非常大膽的目標:一年之內在全球省電30%,目前我們正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前行。
其次是供應鏈方面,我們將大量轉用可循環材料,例如將車燈、內飾塑料件中的塑料替換為循環塑料,以此降低碳排放,推動集團實現碳中和。

SiC-HERS(碳化硅電控熱能回收系統);圖片來源:馬瑞利
此外,馬瑞利亦將為終端客戶提供減碳產品視為己任。如馬瑞利動力系統正在為國內主流的OEM提供更適合中國特殊情況的高性能混動系統解決方案。還有包括熱回收系統和用于減少碳排放與減輕重量的熱管理系統等,馬瑞利正通過不斷優化解決方案來實現整個能源產生和消散的過程,以此更進一步地推動可持續發展。
周曉鶯: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工程系統。
樊堅強博士:確實,這其實就是design for environmental(面向環境設計),即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強調考慮到制造端用什么原材料、產品出來后如何運輸,到產品本身功耗,最后如何回收等整個系統問題,從而推出更為環保的產品。
周曉鶯:您對于馬瑞利未來三年發展有怎樣的預期?
樊堅強博士:當前,我們仍處于不斷吸納Calsonic Kansei和Magneti Marelli在創新、工匠層面的歷史沉淀,并將之整合為更為強大的新馬瑞利過程中。未來三年,我們期待可以穩扎穩打,站在之前兩家企業巨頭的肩膀上,立足全球一流汽車零部件企業陣營。
在中國,馬瑞利的期望尤為高。我們希望在個性化、低成本創新兩方面持續引領,推動馬瑞利中國業務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