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了資深品牌專家楊興國先生。
記者:如今,一個企業單憑自身的智力、經驗已經無法適應多變的競爭環境要求,咨詢公司依靠種種優勢成為企業發展的“助力器”。據專家預測,未來中國咨詢市場將進入快速成長期,預計增長率將達到19.6%,2010年,中國管理咨詢行業的需求總額將達到100億美元。您認為咨詢公司存在的價值在哪里?
楊興國:咨詢公司往往具有專業的人才及知識庫。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面對的往往是自己一家企業,所以取得的信息經驗往往也局限在自己企業內。咨詢公司則面對不同行業的眾多企業,大量企業成功或者失敗案例的接觸無疑會積累成咨詢公司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和豐富的專業經驗。
咨詢公司扮演著一個“局外人”的客觀身份,企業的管理者難免對企業的人、產品、管理模式產生難以割舍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因素恰恰成為企業管理者做出客觀判斷決策的絆腳石。再者,企業內部難免存在派系或部門間利益的沖突,也會影響管理者判斷決策的公正性。而咨詢公司“局外人”的身份決定了它會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出發,扮演一個公正的裁判員角色。
另外,咨詢公司還有情報機關的作用,他們往往有能力提供相關海內外行情動向報告、競爭對手或合作伙伴的情況研究等有價值的資訊。例如,BCG公司在全世界的60個地區設置了專業顧問和情報收集專家,有時只需一天,便可得到世界各地同行業的情況報告以及其詳細調查資料。
除此以外,咨詢公司的作用還有很多,比如傳播了新的理念,通過咨詢項目幫助企業培養骨干等等。
記者:咨詢公司服務質量的優與劣將會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以幾何倍數放大,帶給企業利益或風險,您看企業如何尋找合適的咨詢公司?
楊興國:不同的咨詢公司定位不同,專長也不同,所以請咨詢公司也要對癥選醫。如果做營銷咨詢,找企業文化咨詢公司顯然不對。當然,如果企業對于自己的病癥還不明確,這就需要同咨詢公司共同會診,當然企業應該認真思考,咨詢公司的診斷是否是你真正的病根。
考察咨詢公司的背景能力是選擇他的前提,企業應通過一定渠道了解咨詢公司的有關信息:背景情況、主要業務方向、咨詢顧問水平及數量、成功案例、客戶群體及其行業、規模等等。通過這些信息考察了解咨詢公司的服務理念、工作方法、經驗特長、執行能力、信譽口碑等等。
許多企業管理者在選擇咨詢公司時,往往被咨詢顧問具有感染力的策劃理論、創意、概念所說服打動,或因為咨詢顧問的某些觀點同自己不謀而合而拍案接受,其實這樣的選擇往往是片面的,也有風險性。咨詢服務中,談和做是兩回事,很多時候,咨詢顧問談判時都是高手,可作業時都是新手。
咨詢公司要有較強的理論策劃能力,執行能力更為重要,在某種程度上,后者往往起到決定作用。
如果咨詢團隊沒有真刀真槍的運作經驗,面對執行過程中種種意想不到的細節問題往往束手無策,這樣,咨詢服務的成功是缺乏保障的。
費用也是衡量一個咨詢公司的杠桿,咨詢服務完全是智力輸出,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很難形成統一的收費標準。因此,同樣的咨詢項目,不同的咨詢公司報價可能相距甚遠。簡單地依據價格來選擇咨詢公司是不明智的,應該結合咨詢公司的水準綜合考慮。
記者:企業借力咨詢公司,并非將有關項目交給他們就萬事大吉,而是自始至終都應該同咨詢公司協調溝通。只有雙方都傾心投入,用心配合,才能跳出一段賞心悅目的舞蹈。那么,在具體的接觸過程中,企業應該如何做?
楊興國: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咨詢公司輸出的只是經驗智慧,企業要真正變革還依賴于企業領導的決心和行動,沒有企業高層的支持和投入,咨詢方案再完美也都是紙上談兵。許多企業把咨詢方案的執行重任交給二線人員和咨詢顧問,事實上,沒有企業高層的參與,結果往往是無功而返。
企業與咨詢公司合作開始后,應該定期召開項目進展情況會議,就項目的進程情況、存在問題、解決方案等等互通意見,溝通協調,達成共識。咨詢公司再高明,也不會比企業對自身更了解。企業對自身的現狀、問題、需求及目標等應該真正了解,清醒認識。企業真實、詳盡的情況資料也將會成為咨詢公司最終完美方案的依據,所以企業在和咨詢公司洽談之前,應該對自身的情況了然于胸,模糊的認知往往后患無窮。
“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企業與咨詢公司合作,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次性商業交易,而應該在咨詢過程中完成知識經驗和能力的轉移。通過合作,企業應該汲取咨詢公司的智慧營養,鍛煉自己的隊伍,培養自己的人才。能獨立應對企業未來發展中的各類挑戰,這才是企業聘請咨詢公司的最終目標。